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

破局”中国芯“

塞冬在北大期间就读的实验室,曾在十多年前研制出我国第一套支持正向设计的CPU软硬件协同设计环境,并相继开发出了具有一定商业应用场景的32位/64位微处理器,这让北大成为“中国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然而,无论是北大的CPU、还是中科院著名的“龙芯”,如今在普通市场上都已基本销声匿迹。包括塞冬自己在内,国内顶级高校和科研院所里曾参与过“中国芯”研发的一代学生,现在也大多没有再从事这个行业。

就这样,“中国自主芯片”,就像一个重复了多年的美梦,在过去二三十年里,被人们反复提起,又一次次失落地忘记。整整一代曾为之奋斗的年轻人,如今也大都被现实和生活浇灭了梦想,分散在各行各业。

而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飞速进步,在诸多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结构上的关键短板也渐渐被人们所淡忘。直到这几天,中兴遭到制裁的新闻才又一次点燃了人们消失已久的种种疑问:

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何时能够崛起?

中国是不是点错了科技树,只会“模式创新”?

中国何时才能打破“缺芯少魂”的尴尬,不怕他国封锁?

作为一名曾参与过“中国自主CPU”一线研发工作的计算机系毕业生,塞冬觉得有必要讲讲这个话题。而依照惯例,本文将继续使用大量数字来回答上述问题,并会提出这样的观点:

“中国芯”、“中国自主电子产业链”不仅是个关乎国运的宏大命题,更是我国各地区能否实现产业升级和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中国屏”在经历十余年的黑暗后强势崛起,其经验值得“中国芯”借鉴。

中国芯片的制造问题,可能会有一个非常特别的“中国特色”解决方案。

话不多说,下面用数字说话。

先看大局面:东亚电子产业链

2017年,中国对美出口最多、也是顺差最大的两项商品分别是“电话机等通信设备”和“自动数据处理器”,翻译过来就是电话和电脑。这两个项目分别占中国对美出口额的13.8和9.7%(https://comtrade.un.org/,美方口径),总额约1200亿美元。

再来看“中国制造”在世界电脑/电话产量中的比例(《中国统计年鉴》、IDC、工信部《电子信息制造业运行情况》,产量单位:亿):

可以看到,中国目前生产了全球六成五的PC/平板电脑,以及几乎全部的手机(产/销量、《年鉴》/IDC统计口径问题,越南和印度也有个位数的份额)。

事实上,自加入WTO以来,电脑和手机产能在持续不断转移到我国,不仅发达世界的产能流失殆尽,甚至连人力成本低于中国的东南亚和印度的手机制造业,也被中国血洗。

如今,中国每年消费的PC和手机占全球的25-30%,是毋庸置疑的第一大市场。但是“消费占比”相比起“生产占比”,实属小巫见大巫。中国每年巨量进口芯片、显示面板、基础电子原器件,加上自产部件,通过“富士康们”组装为成品,小部分自用、大部分供应全球。

2017年,我国对外顺差最大的三个地区(单位:元,来源:海关总署)

美国:1.87万亿人民币

欧盟:8656亿人民币

印度:3508亿人民币

2017年,我国对外逆差最大的三个地区

台湾地区:7533亿

韩国:5047亿

澳大利亚:3623亿

不管我们乐意不乐意,都不能不承认如今韩国和台湾地区在世界集成电路市场上的重要地位。中国大陆去年进口的2000多亿美元芯片,大多就来自这两个在地缘上与我们“敌对”的地区。